匆匆忙忙的毕业之旅:离校,叙旧与约会

转眼间,校园青春不再,往后便是漫漫征途。

离校

距离踏出校门的那一刻,已经过去 10 天了。四人间的宿舍,我是留守到最后的那一个。原本计划好是 19 号离校的,可惜约不上车,便决定在学校多留一晚。这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,再看看熟悉的校园。那天傍晚,我坐在宿舍门口,直到夜幕降临。

第二天早上,还没到闹钟的时间就醒了,这几天,差不多都是这个点起床。趁着还早,就把宿舍又打理了一遍,看起来还是比较干净整洁,和当初来这里的时候一样。离开宿舍的时候,隔壁舍友,也是我的老乡,给我送行。我们互相拥抱了一下,这一次,或许不再见了。

在关宿舍门前,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片,定格这一瞬间,给以后留个纪念。走到宿舍楼下,和宿管阿姨寒暄了几句,在离校记录本上,写下最后一次记录,以后就不再回来啦。

临别前,阿姨对我说:「祝你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」 。这是多么简单且淳朴的祝福啊。

返家

回到家后,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。感觉出外读书后,家里就没多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了。不过长大了,也要快离开家,去奔赴自己的远方了。

下午到家,呆了没多久,便去了姑妈家里。她是我生命中又一个重要的人物,也是十分疼爱我的长辈。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吃过饭了,自从我在外边读书之后,很少有这样的机会,能聊聊家长里短。

姑妈是个明事理的人,晓得大是大非,看问题也很透彻。她也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人,经历了很多磨难,我常常是她的听众 ,从她的话语中,试图去理解那个年代里农村妇女的命运选择。

夜晚,和朋友 WRF 在奶茶店,闲聊近况。他是去年毕业的,目前待业在家。说到他的求学经历,多半还是对专业颇有意见。回想起五年前的高考,自己也没有什么选择,不过目前看来,一切都不算太差。

小镇的生活,多是简单且平淡的。在这没有多少年轻人的镇子里,不知道从大学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他,在这生活了一年多,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。

注:奶茶店的环境,烟雾缭绕,实在是不愿意多待一会。

叙旧

在家待了不到一天,次日下午,便奔赴市区了。我的生活轨迹,很少和市区扯上关系。这一次,是为了见我的好朋友 LJB ,他是我的高中同学,我们曾在一起,度过了一段很欢乐的高中时光。

他在广州求学,读的是金融相关专业,毕业后,也留在了广州。不过,在我离校前一天,他搬去家乡所在地的市区生活了。那时,他给我发微信消息,说搬家了。我没有追问太多,毕竟之前他也曾透露过一些想法,多少也能了解个大概。

家离市区 60 多公里,下午坐的顺风车,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。我站在便利店门前等他,夏天傍晚 6 点多,太阳还没下山。他从一条小巷子里出来,还是熟悉的笑容,简朴的穿搭,很是亲近。

租住的地方,在三楼。这是一片居民区,楼与楼之间的间距,很宽阔,采光很好。这和广州相比,变化还是挺大的,毕竟小城市,人口不多,居住环境相对来讲要好一点。

在此之前,对市区的印象比较少,毕竟地理位置相距较远,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在这边。放好行李后,我们便出去闲逛了。市区不算大,但道路比较多,对于刚来的人,可能有点弯弯绕绕,找不着方向。

逛了一圈下来,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。市区街道两边的店铺,尤其是靠近边缘地带的,有相当一部分是闭门停业的。不知道是否因为经济不景气,经营不善而被迫停业了。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,个体户的发展困境还是很艰难的,不论在哪里。疫情常态化的趋势很是明显,在这种背景下,很多社会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。

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,街上的年轻人,不论在中心商业区还是市区边缘,比例很小。至于中小学生,当然不在观察范围内。一路逛下来,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,身上是有文身标记的,这在市区几乎很常见。

第二天,我们去了附近的图书馆。这是市级图书馆,在市政府大楼的左侧。说来也挺有趣,市区功能区布局挺集中的,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化中心、市政府等机构,都是集中在一块地方。人民广场也在市政府面前,且市政府背靠森林公园,这一片的城市功能布局挺有意思的。

图书馆给我的印象很深刻,入口很隐蔽,说是在市政府的左侧,我们去的时候,绕了一大圈才找到入口。后面才发现,图书馆的布局是 「凹」 字型结构,第一次来还是需要多走些弯路。

61A6D8D7-D8A0-4BC2-855F-3EBEA1F76EC3

前文提到的市区里的年轻人,有一部分就呆在图书馆里。一楼是大厅,所以几乎所有的年轻读者都在二楼和三楼的公共自习区域里学习。我和朋友上去的时候,很多差不多同龄的读者在看着我们,气氛略微有点尴尬。不过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学习上,并没太在意两个好奇小伙的一举一动。

观察了许久,绝大多数的年轻读者,都是在备考各种考试,也许是资格证书,也许是公考,为避免打扰,就没有过于深入观察,了解大体情况即可。

我有一个习惯,出去逛的时候,会热衷于观察各种现象,尝试透过表象去挖掘一些有价值的,或者值得探讨的内容。这也算是研习的过程,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,探究问题的本质。不过,要想有明显的进步和收获,还得不断的深入学习。

约会

在市区待了两天多,与朋友分别后,第三天下午便奔赴下一站了。

「中山」 是这次旅程的第二站,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段。曾记得,第一次来中山的时候,还是半年前的元旦,也就是年初的那几天。与中山结缘,还是因为我的对象,她在这座城市工作。我们俩虽然都在省内,但无奈疫情与距离,两人已有三个多月没有见过面了。不得不说,异地恋还是挺折磨人的,不过我们感情还可以,几乎每天都有聊天,彼此分享近来生活状态。

这一次来中山,恰好碰上广东汛期转晴,迎来了难得的几天 「好天气」 ,晴空万里,就是 30 多度的高温,实在有点磨人。每次一出去,几乎都会一身汗,大热天的,恨不得直接在商业广场里边待一天,看人来人往也挺不错的哈哈。

来了两次中山,对这座处于珠江口西岸的城市,颇有好感。中山不比广深,没有一线城市的无尽繁华,但在珠三角地区,也有不逊的实力。中山的特点,在于 「闲适」 。不论在城市建设,居民生活,还是商业娱乐,都体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生活态度。

当然,受限于活动范围,对于中山的认识,未免存在局限性的偏见。中山除了我接触过的市区外,还有广阔的未曾到过的各镇区,这些镇区也是中山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后有机会,会多去看看,深入了解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山。

70737603-D561-4B5C-BDC1-F17A1140E62F

我们在中山待了三天多。这三天,出行方式基本都是步行,去的地方也比较近。不过天气太热了,大多时间都在逛商场,免费空调谁不爱呢哈哈。中山是个适合漫步的城市,在城市街道上漫步,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。但在广东的夏天,并不太适合,所以要想来中山,还得是春天或者秋冬之交的时候。这时的中山,在岐江两岸漫步,或是喝上一杯茶,闲坐一个下午,都是一种舒适的体验。

相比较于美景,中山的美食更令人向往。除石岐的乳鸽外,还有崖口的云吞,沙溪的扣肉,东升的脆肉鲩,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招牌。不过很可惜,来了两次中山,都没能有机会品尝本地特色美食。倒是在市中心的石岐,也有不少大众认可的小吃,尤其在老城区的街道两边,藏着许多老饕热衷打卡的老店。中山的夜晚,最亮的地方,就在那几条热闹的老街,这是大众生活的另一面。

中山不适合追求惊艳的旅行,这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,当脚步慢下来的时候,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,以及美好的瞬间。

后记

离开中山后,乘坐城轨到广州,与舍友再次相聚。这也是毕业后,宿舍的第一次聚会,很是难得,但时间短暂,各自又将奔赴前程,惟愿未来多聚,各有所成。

8CC50576-A420-4405-AD30-511FCB0A7F62

在从广州回家的途中,路过一条江,忘记叫什么名字了。远处的晚霞,被风吹散的云,江面上来往的船只,还有江边的点点星光,像是一幅通往未来的画,带着希望,向前走。 我透过车窗,在向前行驶的车上,摁下快门,在匆匆忙忙的旅程中,捕捉了这一瞬间。

0%